(網路上很多教導如何將肉類解凍的方法,在這我就不多冗詞贅句!)
現在所談的是…..解凍食物最容易感染細菌
據美國農業部說法,肉品解凍過程中,水分易流失;再次冷凍時,肉類纖維布滿結晶的冰,肉更變得乾澀。生肉解凍最安全且最好的方式,就是在冷藏下進行,也就是放在冰箱下層;然而最不安全的方法就是在室溫下解凍。
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,解凍食物用水泡常會把食物泡到失去原味,用微波爐又常會弄成外表煮熟、中心卻仍是硬冰塊的窘境。
解凍食材至少要兼具這二要素:
1:化凍均勻。
2:口感味道新鮮度不變。
『室溫解凍法』最能符合以上這兩項要素,確實是維持肉質柔嫩狀態,確保肉汁不流失的最佳解凍法,所以這種也是大家所常用的方式!
然而大家卻忽略了,在食物解凍的過程中,攝氏5度至63度之間卻又是細菌最喜歡生長的環境,我們稱它為「危險溫度帶」。
5度至63度是細菌繁殖最好溫度
5度至63度是細菌繁殖最好溫度
5度至63度是細菌繁殖最好溫度
食物在烹煮的過程只要溫度夠,細菌也會跟著被消滅,所以我們不用太擔心。
但就在解凍的過程中,這時細菌的滋長最為快速,食材藉由我們手部的觸摸,又沾染到了其他的食材或物品上,然後再間接感染到人體。
對於健康的人可能不受影響,但對於小孩、老人,以及像是癌症、糖尿病患、洗腎患者、長期使用類固醇、免疫抑制劑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長期臥床的病人等。這些人的免疫功能較弱,只要有病原體入侵,往往就會引發感染,演變成大病。
這種室溫解凍法,如果處裡不當往往對健康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傷害。很多食物中毒案例往往就是這麼不經意發生的,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謹慎才行。
根據全球衛生理事協會曾對美國、加拿大與澳洲等9個國家進行一項家庭衛生調查,結果顯示有46 %家庭冰箱裡的細菌超標,而細菌的主要種類包括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、耶爾辛氏菌與李斯特菌等。其中李斯特菌的存活能力非常強,即使在攝氏負20度的環境下仍可生存長達一年。廣島大學名譽教授加藤秀夫表示,許多細菌在冷凍庫負15度時才會停止繁殖。
主要的細菌性食品中毒可以分成三大類:
A、感染型:
(1)定義:病原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後,隨著食品進入人體,且在小腸內繼續增殖到某一程度,進而引發食品中毒症狀者稱為感染型食品中毒。
(2)種類:沙門氏桿菌、腸炎弧菌。
B、毒素型:
(1)定義:細菌污染食品後,於食品中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 (toxin),當人誤食毒素 〈不需食入活菌體〉而引發食 品中毒症狀者稱為毒素型食品中毒。
(2)種類: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肉毒桿菌。
C、中間型:
(1)定義:細菌經由食品進入人體後,就在腸管內增殖,並且在同一時候形成芽胞,產生腸毒素而引發食品中毒症狀者稱為中間型食品中毒。
(2)種類:病原性大腸桿菌、仙人掌桿菌。
台灣的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部,也曾針對台北、台中、高雄三大都會區所進行的「國人食物冷藏保鮮觀念調查」結果顯示,近6成民眾常將冰箱裡的食物放到壞掉,導致冰箱成為家中堆放過期食物與滋生細菌的大本營,而且有相當高比例的民眾沒有冰箱保鮮安全的觀念。
很多人對冰箱都具有高度的期待,以為冰箱是一個「食物放進去都不會壞」、「無限期保存食物」的神奇盒子,其實冰箱就只是在已開發國家中的一個低溫保存食物的技術,利用低溫的原理、降低細菌生長的速率,進而降低食物腐壞的速度。溫度是掌控細菌生長的主要關鍵,因此冰箱的冷藏溫度多控制在攝氏1-5度、冷凍庫在-18度以下,就是這個道理。
但你確定你家的冰箱冷藏溫度在攝氏1-5度嗎?(這也很燒錢的)
所以,我們要移除了對冰箱神話的幻想、過度的期待,我們必須對冰箱有所管理,因為我們食用冰箱裡存放的食物,成為身體的一部分;冰箱有新鮮健康的蔬菜、水果、海鮮、豆製品,我們取用、烹煮、食用,身體就會是健康的;如果冰箱內不乾淨,要身體不生病也很難。
電腦建議螢幕解析度1024×768
#除菌風 #殺菌 #細菌 #病毒 #流感 #新冠病毒 #COVID-19 #Alpha #Beta #Gamma #Delta #Omicron #BA.2 #BA.5 #變異株 #優化神器 #食材守護者 #多功能可立除 #塩離子氧化分解液 #病毒害菌剋星 #環境空氣的守護神